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红色纪念馆参观革命纪念博物馆。2006年11月30日,党员作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学生党支部,以在支部组织生活为契机,到重庆参观红岩革命圣地,参观了渣子洞、白公馆、红岩革命纪念馆,长征回顾(二)红军的条件为什么那么艰苦?寻找长征的记忆,是对黑暗中人们坚定信念的考验。
1、2020追寻先烈足迹心得征文500字精选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钱山只有闲。”。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出现了多少英雄?他们不畏艰难,视死如归,敢于斗争,敢于斗争,使中华民族经受住了灾难。给大家分享一篇2020年追寻烈士足迹的500字散文精选。欢迎阅读!追寻先烈的足迹[1]在祖国危难之际,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祖国统一和人民解放洒热血。他们在战争中浴血奋战,在监狱中不屈不挠,在刑场上挺立。
难道他们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吗?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深深明白,当祖国处于危险之中时,保卫和拯救祖国是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责任!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历史冻结,英雄沉睡。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先烈们跳动的脉搏,先烈们的呼吸频率。
2、求一篇重走长征路、西吉将台堡、六盘山红军纪念馆参观感想的文章六盘山红军长征战役简介: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海拔2800多米,古称大龙山。六盘山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山,也是长征中横跨陇东高原的天然屏障。1935年9月,毛泽东率由第一、第三军团和中央领导机关组成的红军陕甘支队北上。10月5日,红军进入宁夏西吉县。这时,国民党军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在六盘山地区设置重兵。
根据敌情,毛泽东决定从敌人实力相对较弱的青石嘴突围,越过平阴公路,直捣六盘山以东的靖远杨青村。红军战士在前进的路上,意外发现了驻扎在青石嘴的敌军骑兵团。此时已近中午,敌人正在生火做饭,戒备相当松懈。于是红军出其不意,发动奇袭,消灭敌人,缴获战马100多匹,物资10多车。红军迅速用缴获的物资装备了一个骑兵侦察连。
3、对红军长征的感悟体会和启示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独特的魅力使它像一个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部前无古人、波澜壮阔的史诗。“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红军长征虽已过去70年,但其丰功伟绩惊天动地,催人泪下,永载史册,长征精神万岁!人民是革命之母。
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损害人民财产。红军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广交朋友。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青山绿水面前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红军长征中的千古佳话。红军所到之处,真心实意地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人翻身解放。所以群众把红军当成自己的兵,穷人的队伍,称之为“菩萨兵”。
4、《长征》的观后感(二为什么红军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能实现目标?我们胜利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我们有真正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红军能冲能打,同时能有组织地顺利撤退。我们在遵义进攻王家烈两个师时,发现敌人正沿公路撤退。于是我们沿着小路行进,8小时走了50公里,没有生火。当我们到达吴江时,
烧毁桥梁后,我们消灭了残余的敌军。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我们红军非常灵活的机动性和进攻能力吗?赤水之战持续了一整天。晚上十点钟,我们得知敌人的援军来了,于是决定撤退。我们过了桥。夜里修桥,到天亮时,红军主力已渡河15公里。经过八个月的锻炼,我们平均每天能走五六十公里,都是山路,经常夜间行军。
5、长征观后感300字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我校举行纪念活动。今天,我们看了电影《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想着它。五岭兴波,乌蒙服泥丸。金沙水打云暖岸,大渡桥横铁索寒。很高兴看到岷山白雪皑皑,绵延数里,我们的战士们越过它,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是长征时毛主席做的。这首诗深刻反映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踏过二万五千里的艰辛。红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坚信中国的富强不是靠长生不老的黄帝,而是靠自己。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雪山上,雪花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士兵们只穿着薄薄的军装,北风像刀子一样吹在他们的脸上和身上。行军途中,每个士兵都不敢坐下来休息,因为他们都知道,一旦坐下,就再也站不起来了。这些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我们这些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的小学生所无法企及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甚至可以为人民幸福牺牲生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6、寻找长征记忆观后感长征是在黑暗中对人们坚定信念的考验。长征是对红军、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一次考验。70年早已让长征不再是简单的名词和动词,而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漫长而短暂的70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但长征精神没有变;崭新的21世纪带来了太多的冲击,但长征作为一种信仰,却牢牢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长征的惨烈,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八万人离开瑞金,湘江之战,近五万人没有走下去,浑身沾满了鲜血。飞过泸定桥,战士们与饥饿、时间、烈火赛跑。进攻的22个战士,只有一个看到了新中国的太阳;爬雪山,红军走了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无数人在行走中倒下,成为永久的丰碑;穿越草原,红军七天七夜打败了大自然,但很多人却被沼泽默默吞噬,甚至没有了战死沙场的兴奋。
7、红军长征记读后感1936年8月,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秘密进入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发动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战斗、行军、地方和军事工作的经历,选择其精彩有趣的片段写出若干篇。文字只求清晰,不求深刻。”年轻的红军干部写了长征回忆录。短短两个月,就征集到了200件左右的作品。根据这些材料,斯诺完成了著名的《西行漫记》,中外读者第一次了解到红军飞越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当时,红军总政治部指派丁玲、程、、等人对收集到的文稿进行编辑,并于1942年11月在延安印刷了《红军长征》。由于那些年印数少,加上战争年代丢失,原版极为罕见。今天,当红军长征再次出现时,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和关注。这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从文学角度肯定了它的价值,堪称纪实文学的经典。
8、红色纪念馆观后感参观革命纪念馆有感2006年11月30日,党员作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学生党支部,利用在支部组织生活的机会,参观了重庆红岩革命圣地,参观了渣子洞、白公馆、红岩革命纪念馆。英雄的烈士群雕、栩栩如生的烈士雕像、气势磅礴的大型浮雕、精美绝伦的大型壁画、烈士诗词碑刻,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段难忘的时光,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